摘要:员工在上班时的着装是否会影响他们的想法和行为?学者们对此还没有得到答案。该研究将社会计量理论和着装认知理论结合起来,提出服装的审美、一致性和独特性等方面都具有象征意义,对员工的状态自尊心、工作任务、人际行为(即目标进展、社交回避)产生影响。研究者首先通过被试内实验研究找到了上述三个服装维度的象征意义的证据。接着,通过4家企业的员工样本,支持了研究假设,即服装审美和独特性对员工的自尊心及后续行为产生了影响,而服装一致性的影响效应取决于员工与他人的高频率互动。
服装对人类而言至关重要。它们不仅仅在提供保暖、舒适和端庄方面发挥功能,还在职场中起着传达相关信息的关键作用。例如,很多企业对着装进行规定,为了在组织内部形成一致性,并向外界传达企业形象。近年来,随着新生代员工价值观的变迁,员工想要在工作中拥有更多自我表达的空间和决定自己工作着装的权利。在此背景下,着装的审美、一致性和独特性会对员工产生什么影响呢?
现有研究主要关注服装的信息传达功能,认为着装与工作能力判断、顾客信任和招聘决策等具有一定关联,但忽略了员工角度对着装的理解。
该研究旨在调查员工每天的着装是否、为什么以及何时会影响他们的自尊心状态与工作行为。不同于以往研究的观察者视角,Kim等(2022)的研究采用了员工中心视角来研究员工着装对员工自身的影响。
该文从着装的属性(如着装审美)和着装比较(Rafaeli & Pratt,1993)两方面理解着装的影响作用。在考虑着装比较时,研究者们借鉴了社会计量理论(Leary,2005),该理论认为个体可以通过“与他人相似”或“与他人区分”来展示社会价值。因此,该文关注着装的一致性和独特性,这两个属性反映了员工认为自己的着装是否符合组织规范以及是否与众不同。
自尊心是人们对自身价值的评估,是心理科学中最普遍和重要的概念之一。社会计量理论(Leary&Baumeister,2000)认为自尊心作为一个主观的标尺或“社会计量器”,用于监测个体在他人关系中被认可的程度。其内部逻辑是:当个体认为自己为他人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源时,个体会增加自尊心;然而,当个体感觉自己在人际关系中没有得到认可时,自尊心会降低(Leary&Baumeister,2000)。社会计量理论进一步指出,自尊心是易变的,容易受到瞬时变化的影响,因为人们对影响他们当前或预期的关系价值的事件会作出及时反应(Leary&Baumeister,2000)。因此,状态自尊心指个体在即时或近期情境中感受到被他人接受和认可的程度(如公平的人际交往,Ferris,Spence,Brown,&Heller,2012)。
着装认知理论(Adam & Galinsky, 2012)指出,在工作中穿着美观的衣服能够激活象征性意义,这种象征意义能够增强个人魅力。社会计量理论(Leary & Baumeister, 2000)强调了个人外表在塑造自尊方面的关键作用,上班时着装的美感很可能被“社会计量器”记录下来,并反映在状态自尊的相应变化中。因此,研究者们提出:
以往研究发现,符合组织规范的着装可以增加员工对组织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从而提高员工的自尊心 (Barrick, Shaffer, & DeGrassi, 2009; Oostrom, Ronay, & van Kleef, 2021)。也有研究认为,被认为符合组织规范的着装可以激活归属感的象征性意义(Adam & Galinsky, 2012; Baumeister & Leary, 1995; Leary & Baumeister, 2000)。因此,研究者提出以下假设:
虽然社会计量学理论强调了归属感对关系价值的重要性(Leary & Baumeister,2000),学者们猜测人们既想融入组织又想与众不同,他们的自尊心取决于满足这些潜在矛盾的目标(Pyszczynski,Greenberg,Solomon,Arndt & Schime,2004)。事实上,Leary(2005)发现保持独特性可以通过满足区别性的基本需求来影响自尊心。根据社会计量学的角度来看,上班时穿着高度独特的服装会增加个体的与众不同感知(Leary, 2005),从而提高状态自尊心(Leary & Baumeister, 2000)。例如,在商业高管会议上穿着红色运动鞋的人可能会被他人视为更有能力(Bellezza et al., 2014)。因此,研究者提出:
在日常工作交往中,员工很可能会与他人进行互动。一些互动是有目的的(例如会议),而一些则是因为组织生活的起伏而发生的(例如在休息室里遇到同事)。无论原因如何,人际互动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员工着装被他人观察到的可能性。从社会计量学的角度来看(Leary, 2005; Leary & Baumeister, 2000),人际互动为社会测量提供了机会,使得个体能够评估自己对他人的价值。因此,感知到的着装特点对自尊心的影响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员工在工作场所与他人互动的次数。因此,研究者提出:
员工在工作中的着装不仅会影响自尊心状态,还会借由自尊心状态驱动后续行为表现。当自尊心状态增加时,员工不仅拥有更多资源分配给工作任务,还能促使员工积极推动任务目标进展。此外,自尊状态增强后,员工的“被他人看重”需求能够得到满足,此时,员工会更加看重团队的利益,并做出一些能够得到团队成员认可的行为(De Cremer&Van Knippenberg,2002)。因此,自尊心的增加有助于员工高效、持续地工作,避免浪费公司的时间和资源。因此,研究者提出:
社会表征理论(Baumeister & Leary, 2000; Leary, 2005)认为,状态自尊可以影响社交行为。当个体的状态自尊心下降时,他们会努力去恢复人际价值,比如讨好(Vogel & Mitchell, 2017)。然而,当降低自尊心的原因不能轻易解决时,自我保护机制会被激活,使个体可能会避免或拒绝他人的互动(Leary, 2003)。当状态自尊心受到员工穿着的影响时,自我保护动机会被激活(Leary, 1999)。那些因日常的着装而降低自尊心的人很可能会产生社交回避行为,即有意避免与其他员工的互动(Woolum, Foulk, Lanaj, & Erez, 2017)。因此,研究者提出以下假设:
在研究1A中,女性(男性)参与者查看女性(男性)穿着的服装的刺激图像。参与者被要求从一个包含21个形容词的列表中选择最能代表这些服装的象征意义。研究1A的结果支持了假设,即工作服装的审美、一致性、独特性与象征意义有关。这项研究的局限性在于,不能确定观察者对工作服装照片所赋予的象征意义是否会在员工穿着这些服装时体现或感受到。因此,在研究1B中,操纵了参与者穿着的服装,并评估他们对所穿服装所赋予的象征意义以及他们的状态自尊心程度。
在研究1B中,参与者随机被分配到四个实验中的一个(即审美、一致性、独特性、对照组)。所有参与者都需要更换服装,并上传两张照片,即(1)基准服装和(2)与其分配条件相符的服装。研究采用了准实验设计,要求参与者想象自己是一家大型在线零售公司总部的员工,员工通常可以自由选择工作服装,但不得太正式也不能太不正式(即商务休闲)。在描述这种工作环境的文字上方,研究者们放置了一张五个人穿着商务休闲服装的库存照片,以提供参与者对他们假想的同事通常穿什么的视觉形象。在每次参与者更换服装后,研究者们询问被试,他们会如何评估着装的象征意义和状态自尊心。结果证明了着装的审美、一致性和独特性确实引发了相关的象征意义。与社会计量理论一致,这些象征意义在服装维度与状态自尊心之间起中介作用。这项实验的局限性在于:被试在家中更换服装并回应了一个假设的工作场景,而不是关注实际在工作中穿着的服装。此外,由于情境设计的限制,研究者们无法评估服装对行为的影响。研究2试图通过实地研究来解决上述问题。
在研究2中,参与者来自四家韩国在线零售、在线服务、品牌设计和信息技术公司。这些公司的两个重要特点是:(a)要求员工在公司办公室内上班,不允许远程工作;(b)没有严格的着装规定。接着,员工被引导到一个在线注册网站,输入他们的联系信息(如电子邮件地址)、人口统计学信息以及他们希望接收每日问卷调查的时间。研究发现,着装审美(即个人魅力)和着装独特性(即个人独特性)通常对状态自尊心有积极影响,从而促进更好的目标进展,减少社交回避。尽管着装一致性(即遵循组织规范的程度)对状态自尊心的主要效应不显著,但在员工与同事互动较多的日子里,着装一致性也成为一个重要因素,影响员工的状态自尊心和后续的行为。对于着装审美和着装独特性,互动频率并没有发挥交互作用影响。
在员工渴望更大的自主权和自我表达的时代,研究者们并不主张组织采取严格的着装规定以促进一致性,加强组织认同感。相反,领导可以采取更温和的指导形式,引导员工在工作时做出有助于提升自尊心和工作行为的着装选择。管理者可以传递“好看好心情”、“着装影响心情”的理念。
参考文献:Kim, J. K., Holtz, B. C., & Vogel, R. M. (2022). Wearing your worth at work: The consequences of employees’ daily clothing choic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https://doi.org/10.5465/amj.2021.1358